抗凝血类灭鼠剂属于慢性杀手药对鼠类高毒,对人类相对低毒是我国最常用的合法灭鼠药。如果中毒的是被皮肤污染的要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皮肤或是血量比较大,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小于七十个每升红细胞计数小于三乘十二乘十的十二次方每升的时候,应输入新鲜全血,纠正贫血补充凝血因子。
可以输新鲜冷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补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内含有凝血因子十四种,首剂是每千克体重四十个单位,以后是每千克体重十五到二十单位,出血停止后停用。
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大大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进止血,抗过敏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等作用,严重中毒出血量大可以做些使用甲泼尼龙,在心血功能好情况下可以输液促进毒物排出。
--
0b2c50ac-4012-37ca-b84d-eed6654e5f76
--
固化剂中毒时多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固化剂后,口唇、咽喉可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固化剂中丙酮在有氧及无氧状态下均会迅速生物分解,但丙酮高浓度下会对微生物有毒。高浓度丙酮对人体的损害主要体现有:眼的刺激症状和消化道损伤。接触者个别人也许会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若服用固化剂中毒,建议立即去医院洗胃。
血液中镁离子浓度增高可引起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Ach)释放量减少,从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致骨骼肌运动障碍,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明显。如果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低或镁离子浓度过高,可显著抑制Ach释放,进而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正常传导,此时如迅速提高钙离子浓度,症状即可消失。有学者觉得此两种离子在化学性质上相近,可能互相竞争神经细胞上同一受体,因此增加钙离子浓度就能排斥镁离子与受体结合。
--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临床床上大多数都用在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抗凝血药分三类:肝素类,口服抗凝药和抗凝血酶类。肝素类,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血药又有香豆素类、利伐沙班、和抗凝血酶类,抗凝血药主要使用症包括:1、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比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和术后血栓形成。2、治疗种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比如细菌性脓毒血症,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细胞溶解,早期应用可防止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3、介入治疗的抗凝。4、血液透析的抗凝。5、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抗凝。
抗凝血酶3,它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一个成员,它的简称叫AT。AT它是体内重要的天然的抗凝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成员。其血浆的浓度约为100到150个微克每毫升,它主要是由于肝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并且有432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分子量,为58ku的单糖单链糖蛋白。对于抗凝血酶3,它主要是参与通过精氨酸和丝氨酸肽键进行结合,形成凝血酶3的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能加速这一反应,达到千倍以上的。对于抗凝血酶3,它的一个降低:一个是鉴于遗传性的疾病,另外还见于一些获得性的一些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炎和肝癌晚期的患者。
--
病情分析:阿司匹林抗凝血的效果是不错的,阿司匹林的抗凝机制主要是可以预防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环氧化酶具有抑制作用。所以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阿司匹林除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意见建议:患有脑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病情分析:相对来讲,钙通道阻滞剂有着一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代表性的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意见建议:建议高血压的患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的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伴有冠心病或者肾衰竭的患者,优选钙通道阻滞剂。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平日里要注意低盐低脂的饮食,规律作息,戒烟戒酒。并且要注意定期体检化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
--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临床床上大多数都用在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抗凝血药分三类:肝素类,口服抗凝药和抗凝血酶类。肝素类,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血药又有香豆素类、利伐沙班、和抗凝血酶类,抗凝血药主要使用症包括:1、防止血栓形